吴清源《中的精神》(中的精神 吴清源)

来源:娱乐资讯  作者:未知  发布时间:2023-07-03 09:24:09

很早我就关注《吴清源》这部片子,其中有三个因素。 其一:导演田壮壮一如既往的坚持和朴拙内敛的风格,已经成了中国艺术电影不可缺少一道风景线。早期的《猎场扎撒》(1985)和《盗马贼》(1986)展示一个导演成熟的叙事能力,两部片子都浸染着民族性格和宗教风俗,这些元素令片子备受争议,电影本身指向人心更深层次的绝望。1992年他的《蓝风筝》是一部直面四五十年前的历史拍的最冷静的作品,与之后陈凯歌的《霸王别姬》(1993)、张艺谋的《活着》(1994),还有早期谢晋的《芙蓉镇》(1986)成为一种互为关照的关系,利于我们反思那段令人悲哀、灰暗的历史,透视埋在冷酷现实灰烬下的人的命运,对运动荒谬性做出嬉笑怒骂的批判。进入新世纪,他翻拍了《小城之春》,虽然没有跳出费穆先生的浓荫,造就出一种新的叙事风格来,但他在向大师致敬的同时,展示作为一个导演扎实的功力,令自己恢复了信心。其后记录片《德拉姆》(2004)与当时的娱乐大片相映成趣,一个是追求肤浅的感官体验和情节的漏洞百出,一个是追求人内在真挚的精神力量和人文之美。风餐露宿的拍摄,历尽艰险到深山采访,那些人和事让观众感受到祥和的力量,普通人朴素的愿望和自然和谐的心境给人不仅仅是感动,那些即将消失的马帮和怒江流域不同文化,通过影像把我们引到生态的平衡与人的生存这个层面上来。田壮壮二十来年一路走来,总感觉磕磕绊绊,影片不是引起争议就是被禁,公映后票房不佳,这次的《吴清源》是因为投资方的原因迟迟不能上映。 其二:吴清源在围棋界的也是备受争议,大家对他的了解最多的是,在1939年到1956年间,他在日本本土仅凭个人之力,在震古铄今的十次十番棋中,战胜了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,并把所有的对手打到降级,迫使败者改变交手身份以表示弱者不具备与强者公平竞争的能力,成为当之无愧的棋坛第一人,被誉为“昭和棋圣”。他在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下的生存始终是个话题。他11岁在段祺瑞门下做棋客,在战乱时在敌对国安之若素,在台湾获得“大国手”称号,应邀到台北启发了十岁的林海峰,后来他去日本学棋,并拜清源为师。成为日本第一流的棋手。有一个时期,日本棋界称为林海峰时代。这些本身都蕴涵着传奇色彩。 其三:作为此片的编剧阿城是我很喜欢的作家,看他的三个中篇《棋王》、《树王》、《孩子王》,这是个“人精”,说通俗点就是“世外高人”那类,后来听说他去了美国,再就是他给电视剧《贞观之治》做编剧,在拍摄《吴清源》之前,他与田壮壮也多次合作。 与许多观众的不同的是,我是非常愉悦地看完这部片子的。那些说“沉闷”的观众势必对吴清源这个人不了解,再有围棋本身属于静的、非大众的、观赏性不强的项目,如果展示“十番棋”或吴清源与本因坊秀哉对局中的“三三、星、天元”开局是多么别出心裁,这些只有专业旗手才会懂这些,普通观众根本没心情了解。田壮壮的片子旨在表现棋士吴清源向心求道的过程,许多情节的确对于普通观众觉得突兀,比如吴清源与木谷实对弈,木谷实突然栽倒(木谷实喜欢长考,升降棋赛很重要,他栽下去是因为大脑缺血,在以往比赛中也出现此状况),还有他和川端康城躺在草地上(去伊豆半岛旅游)。本中篇幅最大的是吴清源信玺宇教,追随玺光尊这段,这段饱满而真实,但它可能会对观众有所误导,吴清源信邪教有着很复杂的原因,有家庭的生计问题,还有妻子也是玺宇教的成员,以及吴本人精神追求有关,早期他就参加了天津的红卐字会,后来在日本被玺宇教裹胁着,成为宗教的工具,片子对吴的精神表述显得太模糊。四十七岁时某日下午,他被摩托车撞倒,大脑受到损害,全身多处骨折,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,后来他的精神也因此出现问题。吴清源作为一名棋士,很像一名沉默寡言,清心寡欲,生活简朴的僧人,对于金钱他也很淡泊,故能将全心贯注于棋中。他崇尚调和、和谐。围棋是一门艺术,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。对弈的最终目的,是从中领略圆满调和的“道”,棋盘对于他就是一个宇宙,他下期首先考虑的是棋盘上的整体平衡,而后是落子下棋。在我看来吴氏将自己的生命完全与围棋同一,既是自觉自愿的人生选择,也是时代别无选择中的逃避。任何人脱离一个时代都是不可能的,至少身份认同的困扰就是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。再有对日本棋院除名一事耿耿于怀的他肯定与提倡的“中和”精神相悖。大师也是凡人,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。张震在跌跌撞撞的表现中可谓基本完成人物,形似的同时神情略显得刻板了。作为濑越宪作是他的恩师,木谷实是他的劲敌,也是一生最重要的朋友。在片中表述太少了。片头张震和吴清源的对话还有片名也是吴的字体,这是说明这是大师首肯的,还是证明权威性,这我无从得知。结尾处我还是喜欢的,师傅的自杀与劲敌的相继谢世,1984年日本棋界为吴清源在大仓酒店举办了退引仪式,对于吴而言,胜负和信仰是一生修业,如同水火、缺一不可,他觉得不能全胜对手,是离开的时候了。这些给人留下空惘和寂寥的感觉。这部片子只能说半部佳作,摄像到位,音乐厚重,再次验证了导演把握电影语言的功力深厚。阿城和田壮壮试图以艺术风格的“淡”来表现对象自身的“淡”,影片的意境也颇得我心。